傅文俊的跨界式多元艺术创作历程 《微艺术》 NO.04 访谈



      第一部分:艺术形式跨界

      从最初的纪实摄影、中国画创作和美院学习油画,再到观念摄影,傅文俊老师对艺术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多年创作经验积累,促使其多元化创作方式和内部主体思想形成。

      摄影:

      1.对艺术最初的自身认识和体会?何时开始摄影创作,把摄影作品作为艺术品看待?

      使用照相机是在70年代末期的时候,那个时候也就是工作需要,为宣传工作拍一些纪实性的照片。后来我在四川美术学院攻读的是油画专业,我自然也是因为钟情于艺术的美学与感性魅力而进行了艺术的专业训练。当时我习惯于风景写生,写实与抽象兼做。毕业后先后从事了平面设计与大型广告绘制和广告创意策划工作。这一时期的摄影基本上是为绘画创作与广告创意收集素材。虽然广告创意策划也属于艺术的范畴,但从实质上讲,它不能像绘画和摄影那样,具有完全的艺术性与学术性。对艺术的热爱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所以一有时间我总是想拿起画笔,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根本无法完成大时间块的绘画过程,所以我选择摄影这一瞬时性的艺术语言,这样我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完成我的艺术梦想。而且,我觉得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创作过程都承载着艺术家的社会身份、价值取向与自身的内在体验。所以在近三年我又重新开始进行一些绘画类的艺术实验,创作了一批油画作品。

      2.从风光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到观念摄影,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一开始从事摄影艺术基本上就是以纪实摄影为主,伴随着对艺术理念的研究,我的创作日益的转入到观念摄影的范畴。因为观念摄影的美学特点能够更加准确的呈现出我想表达的创作思想。大家都知道,观念摄影是伴随着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既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种主义,而是艺术家将思维水平和感悟能力付诸于画面所承载的内容。观念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或者纪实摄影而言,更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可以更好的与当代文化、社会现实、权利意识发生联系。从摄影艺术的发展史上来看,艺术家也往往是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与风光摄影极端忠实于客观客体后,逐步转向采后期制作以期达到某种特殊效果以及观念的表现。

      3.在摄影领域您选择了多元化、跨界式的创作、实践原因?

      摄影对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而言,属于一门年轻的艺术门类,尤其是观念摄影更是伴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摄影艺术的平面性与精致性,再加之摄影所赖以生存的科技机械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像装置、影像以及多媒体艺术那样生动与多变。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也渐渐走向瓶颈,所以我就在思考,如果将摄影与科学技术充分的融合,达到的效果会有怎样优势与不同?众所周知,由于视觉文化的转型,传统的艺术(绘画、摄影)在跨学科和运用科技力量的方便有所突破。大众传媒的科技革新和新媒体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体系中,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意识操控。而我的作品在不跨越摄影概念的同时无限的接近于新媒体艺术,即主要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呈现具有网络、传播、互动与虚拟特征的艺术形态。由于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非精英化倾向,视觉文化开始转向通俗文化。这一方面我是希望可以在视觉上给观众以新奇感与惊艳感,另一方便在艺术的体验上给予观众更多的互动性与丰富性。我希望通过这种多元的、跨界的艺术实践丰富摄影艺术本身并缩短艺术家与观众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4.经过多年的摄影经验积累,观念摄影创作过程中是否还会遇到困难?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你不能找到面对与解决问题最佳方式的时候自然会觉得自己遇到了困难,但是艺术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在循序渐进中不断的发展。

      5.专业图像处理软件需要长时间学习与实践,您如何处理观念摄影的后期创作?是否主动接受并熟悉最新的艺术理论和技术方法?

      我一直关注各种后期制作软件与方法的更新,在这一方面我有近20年做平面设计的经历,因此在技术操作方面完全没有问题。我一直都感兴趣与最新的科技理念,更加感兴趣与新奇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实践,这使我的创作本身充满乐趣与意想不到的期待。我会通过对各种后期方法、科技材料、高新仪器的深入了解来选择一种最适合表现我的创作理念的渠道。

      6.您和大部分摄影家的区别是经过系统艺术理论学习和专业绘画技法掌握,这对您的创作是否产生影响?

      专业系统的绘画技法的研习对我的摄影创作产生着众多的影响,它对我在拍摄时的构图、透视、色彩等把握更加的准确。从我的创作上来看,在我的作品中摄影与绘画之间是相互交融的。这使两种艺术种类双方产生了有别于自身的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同时产生丰富的艺术的特性和审美价值。在我的某些作品例如《街坊邻居》、《无界》中,我试图打破摄影本体化的技法表现形态,通过特殊的手段使摄影图像脱离其载体的相纸,以宣纸或油画布为媒介,从而表现出绘画的美学元素。在《退场》作品中,我的整个摄影作品的风格接近于抽象水墨的大写意。而镜面版的《哥德巴赫猜想》则以笔触式的绘画语言为主题。而在《街坊邻居》作品中我更是做足了有关绘画与摄影艺术语言的融合与拼接,作品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勾勒了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与风土人情。这些都得益于我早前的绘画学习。所以,某些时候我在运用摄影语言时总是会有别于其他的摄影艺术家。

      7.较早成型的观念摄影《退场》系列和延续创作《回响》系列关注了废弃工业景观,再次审视相同题材并进行延续创作时,您所赋予作品的内在思考是否有所改变?

      我在创作《退场》系列作品时借鉴了老照片的视觉效果,描绘了废弃的锈痕斑驳机车、工厂等形象。我把这些被艺术化和历史化的工业景观作为撰写现代工业文明这一城市历史的记忆素材。《退场》系列作品本身成为一种记忆范本从而抵抗遗忘的妥协。通过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或者运用把当下切入到历史之中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而《回响》系列则是在《退场》系列创作理念的延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中国的历史总是以毁灭的方式更替向前,更高生产力的出现使无数工厂、设备被淘汰。在我的作品中无论是老旧的机车还是铁轨,无论是车间还是厂房,都已消磨了往昔的炽热与辉煌,唯一保留的就只有国家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回响。这是我当时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心中所想,你若问现在思想是否有变化,答案是肯定的。随着我对社会、对自我、对艺术语言认识的不断改变,思想自然随之改变,因为每个人都活在当下。所谓当下,就是有别于昨天,但是思想的脉络是外延的丰富与内涵的加深,而非相悖。

      8.2010年您《十二生肖》、《万国园记》两个系列摄影作品,所衍生出《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展览中的行为艺术,融入了现成品、动态影像、装置作品,这种多元化、跨界式创作的动机和寓意?

      在“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展览中,我仍以圆明园这一主题的阐释作为线性创作的起点,并将能隐喻圆明园惨遭毁坏的解说石与《十二生肖》系列作品相互配合,与正在开展的世博会形成鲜明比对。除此之外,展览融入了许多现成品、动态影像与装置作品,例如,表达东西方文化的中国昆剧《桃花扇》和西方经典之作《茶花女》的影像播放,麻将桌的装置行为作品等等。我之所以这样安排自己的展览,并非完全基于对跨界的尝试,而是这种集摄影、影响、装置、行为为一体的展览模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诠释我的作品。许多行为艺术家把摄影作为记录作品观念的载体,在我的展览中行为与装置成为我摄影作品的解说。

      9.《他心通》、《无界》、《幻化》系列把宗教与现代科技CT造影技术相结合,是您在摄影与绘画的跨界创作方式的沿用发展,最初的创作思路和内在思考?

      在这三组摄影作品中我运用了 “造影”的医学方式,也就是医学临床所使用的造影显影技术,它通过磁波对人体的声像模拟出了人体的影像。为了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我通过各种方式搜集X光片,为了有真实融入的效果,我还亲自在医院拍自己的X光片,前后搜集了500多张。我把脑组织中、胸腔中、盆骨中的人体组织物,替换成了佛教中的人物雕塑。这是我将摄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实践,这样的结合可以使作品内部形成了一种虚构与真实的叠加。与此同时,我将作品处理为具有绘画性的绘制感。这是绘画、摄影、科技的成功实验。作品所表现的含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科技与宗教、绘画与摄影进行了彼此的互设与博弈。

      10.《歌德巴赫猜想》系列中包含很多符号元素,比如货币、CT、骰子、科学公式,是否在多方面的诠释您对金钱和物质价值的看法?

      其实,这组作品的名称之所以叫做《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因为作品所呈现出的金钱神话与人类思想、科学发展的关系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内容十分简洁,但它的证明却异乎寻常的困难。在创作中,我选用了货币符号、头部CT片、以及骰子和科学公式为主要元素。以此表现在金钱制约下人类思想如何把握现实与未来,以及金钱诱导下后现代社会中 “自我”的分崩离析。

      11.您观念摄影的最新作品《图腾》系列,从历史图腾角度出发,主体形象由系列1中的奥巴马、土著人转向到系列2中自然环境中的动物与著名建筑的原因?

      奥巴马与土著、野生动物与名胜古迹这两个创造主题都具名叫做《图腾》,原因是两组作品运用了同样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方式。对摄影艺术的多媒体跨界是两组作品的共同特点。但两组作品所表达的观念不尽相同,奥巴马形象扩大化,与非洲土著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其符合图腾崇拜的表现程式,意在表达强势的西方文化集团在全球化政治与文化的领导地位,以及被强制同化的非西方的、边缘与底层的话语结构。如果说前一个系列的作品我是以人类古老的图腾文化作为视觉符号的线索,以人类的土著族裔作为主体,在原始的自然环境的烘托下,在时光交织的线索中,寻找的历史中的“寓言”对未来的启示的话,那么在野生动物与名胜古迹系列中,我则尝试将镜头调转,从中探讨人类文化话语权下的时间纵向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转向于自然界作为视觉主体,在无限的空间格局中。面对虚化为背景的人类文明展开的又一重自然与人类的对话。

      油画:

      1.在美院时您选择研习油画和选修中国画,2007年上海大剧院拍卖中您的毕业创作油画作品成交价也达到3.7万美元,为什么当时没有坚持油画创作?

      虽然近些年我的某些作品也进入了拍卖行列,但是2007年的毕业作品的拍卖记忆仍旧让我记忆犹新,并且每次想到都让我激动万分。对于艺术造诣尚属稚嫩的我而言,那是对我最有利的肯定。当时作画完全凭借着内心的感性与热情,任何其它因素都不予以考虑,所以那时候是幸福的。但是当时面临是毕业后的生机问题,作为一个男人我所要顾及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生活状态,对家人的照顾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我确实不愿意为了交易而作画,这会使我背负莫名的苦恼与压力,与此同时我确实也做不来。所以,当时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更加适用的广告创意工作。这样我即不用为甚或所迫而卖画,同时也没有远离艺术生活。由于工作不同于读书,个人自由的时间很少,所以没有持续性的坚持艺术创作,但是仍旧会创作很多油画小稿。之后我进入了广告艺术的工作范畴,业余时间就更加的少,甚至小型的油画创作也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才可以完成,这时就让我充分了解了摄影创作的优越性。基于我时间的限制,摄影更佳有利于我的创作安排,至此我走向了摄影艺术之路。

      2.您在油画创作上一直坚持的主旨是什么?

      我无从谈起我在油画的创作上坚持什么,我只能告诉你我在艺术上坚持什么。因为对我而言,摄影、绘画都是只是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已,创作的宗旨不会因为艺术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我希望自己的创作具有价值,价值恰恰体现在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对自身的反省、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值得与应该批判的诸事进行批判,而这些也就是我创作上一直坚持的原则与希望。

      4.《信手拈来》系列中具象与意象融汇,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结合,是在坚持您一贯的创作主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叹息?

      此组作品从创作语言上来看,是对传统自由的分解、挪用。当代现实社会进入了空前的视觉信息时代,任何传统的、当代的、西方的、东方的图像,都成为艺术家自由运用的信息符码,创作也越来越成为各种符号编码的提取、排列、重组、转化的过程。我坦率的引用、摘录、重复着传统的经典片段,这一看似自由的过程,实则包含了我对传统与当代、历史与当下、东方与西方种种权力关系的权衡。就如杜桑在给蒙娜丽莎加上的两撇胡子时,并非是一个新手捏来的动作,而是代表了他在新时代下新的生存体验和价值标准。其实,这组作品我在创作之初想将其起名为《顺手牵羊》,因为本身就是借东方的“手”以牵西方之“羊”,从而将两个既已存在的艺术语言,以另类的方式加以展现。但考虑到我的作品不仅只是东西方艺术语言的互涉,也有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对比,所以《信手拈来》更加合适。通过将经典的传统人物、文化与先进的时尚与现状的结合,来展现我对历史与当下的认知。

      6.您一向关注历史,那传统文化应该在当下社会和当代艺术中起到何种作用?

      近些年有关传统的理论探讨不绝于耳,统即当代、前卫即传统、反思传统、继承传统、传统为当代艺术提供动力、传统不能不加以批判的继承。。。。。。在传统名义下的艺术展览更是数不胜数传。我个人觉的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挪用和分解,会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审美价值。

      水墨:

      3.在绘画作品中您没有选择符号化的表现,而是更为抽象的根据主观思想进行随性创作?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它所蕴含的意义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当然不可能仅仅由一些符号来占据。我在创作绘画作品时,进行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是对艺术作品原创性概念的思考与实验,如果将艺术的原创性降至最低点,艺术作品本身是否还具有创作的可能性和意义?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状态,主张价值观念的变通性,我对传统的挪用即包括对传统的思考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试问古法脱离了古道,水墨程式本身是否还具有意义?它是否还具有存在的合法性?我认为我对古法的呈现为观者对传统的认识提供了另外一种参照,也使传统获得了更多意义上的延伸与解释。当然,同时也在寻求当代创作更多的可能性。其次,无论是积极抑或消极的“剽窃”都肯定会对原作造成消解,这种消解与重构是否会拉近传统与当代的距离?这些思想是我创作绘画作品的原动力。

      4.现在的水墨创作已经算是您修心养性的方式?

      其实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墨作品,我的作品仅仅时运用水墨程式不遗余力的描摹“古法”,但绝非为了寻觅“古道”,而是将古法抽离与传统的水墨意境并与当代的现实进行碰撞。伴随着艺术资本化与市场化在中国所获得的全然的合法性,传统的中国艺术思维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代人不可能还原古人的意境。在我看来,追寻古人意境之说,无非是自欺欺人。所以,我的作品将古人的绘画片段抽离开创作的意境,如八大山人的鹰、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我将它们作为一种形象引用到自己的画面,在与当代的“足球”、“国徽”、“柏林墙”等进行组接。通过对传统符号的直接借鉴、转换、重组,使传统的创作格局在当代文化理论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第二部分:社会身份跨界

      傅文俊老师有很多头衔,国家一级摄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成员、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的创办者,广告公司总经理、创意总监并多次担任各类艺术比赛评委。多重社会身份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身义务会更多,也让傅文俊老师比普通艺术家对艺术思考、社会问题、机构领导的体会都要深刻更多。

      1.作为西南地区观念摄影的领军人物,您认为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

      这一称号不过是诸位同仁朋友的抬爱,在西南地区我是较早开始从事观念摄影的艺术家之一,在时间与经历上我确实算是老一辈艺术家了,但是愧不敢当为领军人物。而摄影对我而言,就像绘画与雕塑一样,是一门更加年轻的艺术语言。它作为一种切入当代艺术的载体和媒介,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已经融入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叙事之中,并成为我表现艺术理想与观念的方式。

      2.您是艺术机构的创办者,您赋予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机构怎样的功能和定位?

      这些身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大印图片的建立之初,完全是因为我当时的艺术创作需要,由于我当时拍摄的都是一些大画幅摄影,在重庆没有可以满足我要求输出效果的工作室,每一次的创作我都需要拿到北京去完成,我当时就有念头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个工作室,来完成输出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成立了大印图片。而独立影像艺术空间当初也是为了呈现我自己作品而考虑的,我觉得我必须给自己的作品找一个位置,长期自己观看从而在原有的创作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由于我的空间比较大,朋友们就开始想要在我这边做展览,久而久之我这边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展示空间。伴随着我对展览策划的参与,我对艺术与创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每当我与艺术总监的身份参与一个展览,在审识其它艺术家作品时,都会伴随着对自身作品的反省与检验,从而更好的投入下一阶段的创作。而且我也有义务为本土的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3.2013年的创作重心和展览安排?

      在创作上我可能会一直延续先进的绘画创作于摄影创作并行的状态下。而展览安排已经确定了好几个:比如3月份去美国参加第35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6月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平行展,7-8月做一个个展,12月参加香港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以及连州国际摄影节等等。

      PS:草拟题纲难免不足,如有问题,会在做调整。

      《微艺术》侯天


  • 文献 >>  媒体关注
  • 更新:2016-02-29 10:46:26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