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时报专访著名摄影艺术家傅文俊:艺术,就是要走出去

发布时间: 访问量:4



  傅文俊现在的工作室在黄桷坪501艺术基地二楼的独立映像机构,他有很多个头衔:国家一级摄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成员、是“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的创办者。还曾多次担任各类艺术摄影比赛评委。如果把时间追溯到2009年,在他参加成都第四届双年展时,就有杂志在报道中称他为“西南地区观念摄影的领军人物”。

  一幅摄影作品拍卖出12万

  傅文俊最近在本土拍卖会的上拍作品是2009年创作的《街坊邻居——人文生态的文献》,在这次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12万的价格,对于摄影作品来说无疑是个高价,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重庆摄影拍卖的最高记录。但这并非他个人作品的拍卖最高记录,2007年上海大剧院拍卖了他的一张毕业创作油画作品,是3.7万美元,相对于这幅油画,他的观念摄影推广之路走得更为艰辛。

  “当代艺术家要积累影响力”

  上世纪70年代末,傅文俊开始接触摄影,2005年他才觉得算是正式进入当代摄影艺术创作,怎样在艺术家领域里做出独立特性?傅文俊选择了观念摄影,2007年,金融危机,艺术低迷,很多的艺术家要么落魄,要么转行,而他选择坚守,到现在,在这条路上傅文俊已经走了6年。

  谈到为何选择这一方向,傅文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过去艺术界和摄影界是分开的,都认为摄影是技术,而不是艺术,而西方却将摄影纳入当代艺术,统称为艺术家”,另外,“传统摄影和观念摄影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忠实记录客观对象,后者则是把客观表达成自己的主观观点。”对于自己以后的创作,傅文俊说“先不要去考虑获取利益,不要想通过偶然的机会卖钱,不断发表自己的新作品,要扎实的一步步走到高度,走到高度后作品才有分量。”

  “要成为好的艺术家,必须参加重要的学术展览”

  过去60年里,重庆摄影界在全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唯一在摄影文献中有记录的,也没有作为正面的褒扬。

  “我以为自己的行动做榜样,推动重庆摄影整体向前发展。”他不赞成很多摄影人说“搞起耍,不想参加展览”这样的话。在他看来,摄影是能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改变的。

  傅文俊从2008年起开始约请策展人为自己举办独立的学术展览,最早的展览是著名策展人王林策划主持的《退场》,后《新周刊》主笔胡赳赳为其策划了“走过场”、“双园记”、“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等系列展,展出了《十二生肖》、《万国园记》系列作品。后创作了有着浓郁宗教情怀的《幻化》、《无界》、《他心通》系列作品,举办过“无生无死的呓语”展,他说:“历史总是容易被人忘记的,如果能让人从被遗忘的历史中重新找回一些记忆,会对当今这个社会有些用处。”

  继2011年11月19日在连州参展“向着社会的景观”第七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之后,12月10日傅文俊的摄影作品《他心通》在第十四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评选中荣获“国际金奖”。除此之外傅文俊还将受邀参加2012年1月17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和3月29日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他下一步的打算“走出去,以艺术家的角度,把重庆的影响力扩大出去”。

  “艺术道路是孤独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研究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和现状,一门心思只想拍张作品卖钱,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让人意志跨掉。”

  艺术家想成功,作品必须要过硬

  傅文俊很较真,“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好,做精品。”因为太较真,他说“往往会得罪人”。“这次有个老工业作品展,本来展场就不太好,艺术作品就更不能掉分。策展人又要把作品做得很简单,看起来就很廉价,我就不参加,不参加极可能得罪策展人。”

  他极其注重品质,配套工作室的所有设备都是最好的,后期装裱也算重庆最好的,好的品质才好与国际接轨。

  但对于本土的观念摄影,他的心里一直是痛的。身为重庆摄影家协会当代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他曾经把本土的几位摄影家聚合在一块,带领大家往观念摄影上走,通过艺术和文化的结合,让重庆在全国艺术圈内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不走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