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俊:“同行异义”——我的行为艺术

发布时间: 访问量:4

  在“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展览中,我仍以圆明园这一主题的阐释作为线性创作的起点,并将能隐喻圆明园惨遭毁坏的解说石与《十二生肖》系列作品相互配合,与正在开展的世博会形成鲜明比对。此次展览融入了许多现成品、动态影像与装置作品,例如,表达东西方文化的中国昆剧《桃花扇》和西方经典之作《茶花女》的影像播放,麻将桌的装置作品等等。除了视觉上所能感知的作品形式外,在“南移”的展览背后有一个同样巨大、耗时的艺术实施过程即解说石、泥土等圆明园遗址遗留物的搬运,而这一过程本身在我看来就是一次行为艺术,这也是展览题目中“移”的真正内涵。

  如大家所知,行为艺术与摄影艺术是相互联系且平行发展的艺术门类。其实,早在摄影产生之初,它就一直为自身的艺术性而努力。时至今日,当代的观念摄影则与各艺术门类进行着更加密切的联系。观念摄影成为一种当下在场的艺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发生作用。许多行为艺术家把摄影作为记录作品观念的载体,而我的摄影作品同样如此,只不过它不像行为影像那样依赖于行为本身,更多的呈现出自身独立的艺术价值。但是,图像背后的行为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展览中,我从圆明园区借用了15块圆明园遗址中残留的解说石以及一些泥土,并将进行南移。在整个南移的搬运过程、解说石的挑选过程无一不透露着我对圆明园的历史态度。因为,我深知150年前,同样的行为过程也曾发生,虽然不能将其称之为艺术。不同于我对圆明园解说石的借用,西方侵略者用极其缺乏道德与粗鲁的方式抢占了本应属于圆明园的资产。同样是从圆明园运走文物,两次事件对圆明园来说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在解说石搬运的当天,圆明园的负责人与展览的工作人员包括策展人在内都亲临现场,大家精心挑选出15块暗示文化符号与历史价值的解说石,为的是使圆明园文化走向更加公共化的发展。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对石头进行测量、清扫、装箱与搬运,唯恐对其造成任何损害。15块解说石从圆明园的搬移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而西方列强用了三天三夜焚烧、抢掠了几乎全部的文物,毁坏了16万平方米的庭院楼阁,埋葬了中国150年的文化文本。在他们对圆明园 “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伴随着漫天熏烟的金钱与利益,残忍与血腥。两次“同行异义”行为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我将展览的整个搬运过程拍成DV,并像在意展览现场一样,在意这一行为过程。

  当摄影术来到中国时,圆明园还是一片华美的乐园,但是它的美景却没有在照片上留下一丝光影。最早的圆明园照片是德国摄影师奥尔默留下的。我没能在那个年代记录下圆明园的华美。现在的我只能记录这一“断臂的维纳斯”,毋庸讳言的是,它依旧具有无上的内涵。圆明园的残缺静静的表达着曾经的辉煌存在,并激发今人的无限遐想。在遐想之余,我想要用摄影帮助它留住自身的文化与历史。

  2010年 7月


更多文章